三线城市和电子商务

Sun 06 March 2016

电商一定会摧毁中国三线以及更小城市的零售业。

回国探亲和回国商务旅行总是不一样的——只有在回国探亲的时候,我才更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四线城市的实际情况。与期望中一样,或者更应该说和期望中不一样,四线城市的零售业与十年前我还在那里生活时一样,零售业仍有选择少、质次价高的情况。

由于中国实际的发展不均衡、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的平均文化程度低以及其引发的对品质的更低需求,又附加已知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之正相关特性 (http://www.bls.gov/emp/ep_chart_001.htm),导致的结果是相对更发达的城市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以及更多的高薪工作机会留在了发达城市。实际情况符合这一推论之结果——聊城市并无可提供高薪就业机会的主要公司,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者是公共部门以及制造业。

传统的,中国的小城市被认为有生活成本低的特性。然而,事实上这 stereotype 早已被打破。由于小城市的收入水平更低,零售业中,高品质商品之额外成本实际更高——这是由于更高的价格带来的更低的销量造成的平均附加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平摊之店面成本、行政成本以及利润更高。这实际上并不代表此商品对商家的利润更高——相反的,由于其高的价格促使的更高的附加价格在一个小的市场上共同影响下,此商品的销售可能性更低,最后导致的便是或是此成本被最终的购买者承担,或是零售店在计算后认为销售此类产品并不 feasible 而放弃其销售。因此,与大城市相比,除了房价的绝对值更低之外,从工作机会到个人发展机会上并无优势。

在电商普及之前,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来说,唯一的购买高质量商品或最新商品的方法便是旅行去附近的主要城市并进行购买。实际上,这也是不发达地区居民以前不得不去做的——市政府所在市买不到则去省会,省会买不到则去附近的更大型城市,甚至是一线超级城市。

然而,随着支付手段以及物流的不断发展,对于有更高品质的商品有需求的消费者,已经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完成购买。物流的价格很低,速度又相对来说较快,且利用 B2C 平台购买大件商品无需担心传统上的零售业骗局(例如 2000 年代中关村流行的转型等宰人技巧),商品价格透明且容易对比,这一切已经挤压了零售品商家的生存空间。除非低价的快销品、新鲜食品之外,其他的商品在电商完成规模经营后,都会比实体零售店有更低的附加成本。从实际情况来看,二三线以及更小的城市在电商平台的消费能力更强也印证了这一猜测——更小的城市的客户满足其高品质商品的主要渠道已是电商。

另一个例子,亦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MUJI 最近在中国重庆以及成都新开了几家零售店。这一日本品牌在中国的西南开店的唯一目的其实并不是仅服务这几家店——很容易看出, MUJI 希望以这几家店为核心以及主要仓库,覆盖中国的西南省份。

未来,在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况是小型城市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及食品 (换句话说, grocery store 里销售的那些东西),其余商品基本只能使用电商进行购买。各大交通核心节点附近会有大量仓库为大型 B2C 电商服务。即使在更大的城市,实体店也会不可避免的变成以展示、试用为主,下单以及结算则会大部分以互联网方式进行以减轻城市内的仓储压力。

Comments